在真實世界中,聲音是由物體震動導致介質(例如空氣或水)的疏密變化,從而產生出聲波;當物體震動的頻率或強度在變化,甚至是不同物體的震動,都可能會讓你感受到不同的聲音。而要用電腦處理音訊,就要對真實世界的聲波強度進行「採樣/取樣(sampling)」,才能來分析或儲存,採樣的愈密集,音訊的品質就會愈高,但是所產生的檔案也會愈大。各位常聽到的「CD 音質」的密集程度,是每秒鐘取了 44100 個點,我們稱它的取樣率(sampling rate)為 44.1 kHz 或 44,100 Hz;而其他的取樣率,如 48 kHz 或 16 kHz 等等,也是錄音或分析時常用的取樣率參數。而除了取樣率以外,每個取樣點要如何來表示,也是一個重要因素,稱為 bit resolution。通常,一個取樣點的強度用 16 個 bits 來表示,已經足夠於一般的聆聽或音訊分析;而如果是專業錄音室的需求,可能會將每個點使用 48 甚至 96 個 bits 來表示。
下面的圖片,是 sampling rate 為 50,bit resolution 為 8 的範例:
使用原始的採樣資料,加上一些採樣參數等等資訊儲存的,是 wav 格式的檔案。其中的採樣資訊等等的部份,因為是放在 wav 檔的開頭,因此我們稱之為 header,一般來說會占用 44 bytes,而訊號部分的大小可以從取樣參數和音訊長度來估算;例如一個 16 kHz 16 bits,長度 10 秒鐘的單聲道音訊,在訊號部分占用的大小為 16,000 points/sec * 16 bits/ point * 10 sec = 2,560,000 bits = 312.5 KB,所以加上 header 的整體大小,就是 312.54 KB。
其他檔案格式,則可能各自有不同的壓縮方法。例如 mp3 的儲存,是基於人耳能感受到的頻率多半在 20 ~ 20,000 Hz 的原理,來將人耳不易感受的頻率部分去除,來達到壓縮的效果。MIDI 格式則相當於把每個時刻按下那些鋼琴鍵的記錄儲存起來。如果你需要在各種音訊格式(midi 除外)之間做轉換,則除了 Python 的各種第三方函式庫以外,也可以使用 FFmpeg 這套工具來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