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 MLP 以外,卷積神經網路(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, CNN)也是一種經常被使用的神經網路。它的概念比較像是用濾波器模擬人眼的視野,經由一層一層的處理,來過濾出從小處的邊邊角角,到全景的花草樹木。因此,convolution 本身的操作,是由一塊小的矩陣(濾波器 filter,或者稱為卷積核 kernel)對一個大的矩陣(例如影像)逐次進行點對點相乘後再相加的動作。以下圖為例,大矩陣的尺寸是 5 * 5,kernel 的尺寸是 2 * 2,逐點移動後,會得到 (5-2+1) * (5-2+1) 的輸出。當然,你也可以不要逐點移動,而是一次跳過兩點、三點,甚至更多,這個就是 PyTorch 或其他常見工具裡的 stride 參數;而如果希望輸出的矩陣大小與輸入相同,也可以事先在輸入矩陣的四周多補上一些內容,我們稱之為 padding。
而在神經網路中,一個 convolution layer 會由多個 kernels 所組成,若仍以影像為例,則假設輸入是一張高和寬都是 100 的 RGB(所以有 3 個 channels)影像,並且有 5 個 4 * 4 * 3 的 kernel(kernel 的 channel 數量,必須跟輸入一樣)時,輸出會是一個 97 * 97 * 5 的影像;對於輸出影像上面每個 channel 的每個點,都是由一個 kernel 跟輸入影像做 convolution 運算得到的。
上面圖片當中的下方的數字,用於影像時是依次代表代訓練階段一次放幾張進去(batch size)、影像高度、影像寬度,以及該影像的 channel 數量;而用於 kernel 時則是 kernel 高度、kernel 寬度、輸入影像的 channel 數量,以及輸出影像的 channel 數量。需要注意的是,各家的深度學習工具為了效能等方面的考量,預設不一定是使用前述的維度順序;在目前較常見的工具中,應該只有 TensorFlow 是使用前述的順序,而其他工具例如 PyTorch,預設的影像維度順序是 batch size、該影像的 channel 數量、影像高度,以及影像寬度;預設的 kernel 維度順序則是輸出影像的 channel 數量、輸入影像的 channel 數量、影像高度,以及影像寬度。
為了減少運算量和抗雜訊,通常還會在卷積層之間加入池化(pooling)的運算,也就是說在一小塊區域裡,只用一個數字來代表。比較常見的方法是以平均或最大值來挑選,分別稱為 average pooling 和 max pooling(具體的函式名稱,在各家工具當中可能有所不同)。以 max pooling 為例,若只考慮一個 channel,影像大小 4 * 4,以及 kernel 大小 2 * 2 時,操作方式的示意如下:
關於 CNN,甚至其他常見架構例如 LSTM 等等的說明或者實際使用方式,由於預計會在後面的應用篇章大量出現,因此就留待到時候來展示。